
舞动的广场
年轻人要在生活中力争上游,大妈要在生活中寻找快乐,或许,本不该有冲突的两类人群却爆发了“矛盾”。
显然,“广场舞之争”的背后隐藏的是,现有健身场地和社区文化建设难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要。
伊为舞狂
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,我们不得不承认广场舞真的有些历史了,这项不用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,在国内简直就是一道特殊风景线,据记者了解,仅九江地区每个县,乃至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广场舞。
不跳舞的人很难理解,为什么这种舞蹈能吸引如此之多的大妈加入,并且每天人数还在不断往上升。单从舞蹈角度看,广场舞的表现形式有些特殊,这种以娱乐性为主且热情愉快的集体舞蹈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,同时,这又是非专业舞蹈,换句话说,门槛很低,跟着队伍“打酱油”就能得到快乐,大妈何乐而不为。
记者采访的大妈对广场舞基本抱有同样的认知,“锻炼、减肥、好玩”。
的确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“病”也多了起来,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颈椎病……各种被称为“富贵病”的毛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。
“锻炼就是存钱”,大妈的言语颇有几分哲理。曾经何时那救死扶伤的地方,今天却成了“高消费”场所,生病不仅意味着自己身体遭罪,口袋的人民币也会受到牵连。
曾有数据显示,男性的超重肥胖率为39.8%,50.9%的人连续5年体重只升不降;女性的超重肥胖率为38.7%,49.3%的人过去5年一直在长胖。
肚子越大,病越多,话题又转回“健康”,话题又转回“人民币”。面对水涨船高的生活成本,大妈异常明白,自己不可以生病,自己不能给子女添负担。
随着城镇化的发展,人们开始习惯或是淡忘“邻里”这个极具温情的词语,老年人喜欢的“串门”仿佛只适用于农村。
显然,“夕阳无限好”大妈是不会甘于躲在家中带孙子,可大妈又该如何展现自己寻找快乐?于是,广场舞成了不二的载体。
大妈心声是这样的,“日子虽说不上富裕,但起码是衣食无忧,退休在家里除了带孙子,还真没什么可以干的,年纪大睡得少,跟儿女沟通又有代沟,时间多的用不完,不干点什么事情,那得多无聊。”
说到这,我们便不难理解广场舞为何能持续多年且不断壮大了,由于儿女工作忙陪伴少,她们的生活比较单一,内心常常感到孤独寂寞,希望和同龄人相处、娱乐,所以广场舞就是最佳选择,动作简单容易学,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,又有人聊天解闷,最重要是还具美感。
场地尴尬
不久前,记者得知一则关于烟水亭附近居民从楼上往下砸电视机的消息,原因是广场舞大妈又开始大声放音乐了。
当下,“城管”与“广场舞大妈”同为被热议群体,若他们相遇,又该有何种火花,由此可见,尴尬的并不是记者如何去报道。
记者走访了市区的部分广场与小区发现,跳广场舞的人真的很多,即使在人口并不密集的城郊,也能有至少二十余人的队伍在跳舞。
在采访中,大妈们几乎都在向记者普及广场舞的相关知识,甚至举例说明相关问题,如某某以前两百多斤,跳舞后瘦了四十斤……
不过,在附近居民看来,广场舞千好万好都是虚的,扰民是真的。尤其是近期,孩子即将要参加高考了,这已经是最后冲刺阶段了。
大妈的闲情雅致几乎令年轻人无法理解,工作一天回来,年轻人需要的安静似乎很难得到满足,由于广场舞队伍中又不乏邻里,开口制止就太难了。
老城区,广场舞扰民的频率相对较高,其实,据记者观察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娱乐场所少,当然,娱乐场所并非麻将馆。
我们每天都能看见几波人在和中广场跳舞,倘若这些跳舞人都去使用附近的公用健身器材,会是什么状况,拥堵?排队?
记者从市区部分社区居委会了解,目前市区多数可供居民活动的活动室基本都只能组织大家开开会,学习相关精神,受场地限制很多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很难开展。还有,由于老城区人口稠密,一些小区连跳舞的空地都没有。
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中老年人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也自然越来越高,然而,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及内容的缺乏成了长期困扰城镇居民的难题。
除此之外,运动场所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,即使你愿意一笔花钱去健身房,但实际上效果也并不理想,首先,游泳池冬天有些冷并且还小,乒乓球馆又没几张桌子,人多的时候排队都需要很长时间,更别提那些看似专业的器械……
为了避免场地的尴尬,一些中老年人选择爬山、打太极、练气功,虽然,这对运动场地没有要求,但晚锻炼点主要集中在公园和广场,老年人喜欢找空气质量好、同龄人多的地方锻炼,可是,九江又有多少这样的地方。
我很寂寞
套用一句政治语言,“这样的情况,是与当下我国的主要矛盾造成的,发展才是硬道理,发展起来了才能够多搞一些运动所。”
这句话再说通俗点,其实不难理解,没有运动场,我们还可以活下去;没有钱,咱能坚持多少天,全国老百姓都找钱吃饭,至于运动,暂时只能交给奥运健儿了。
不久前,网上流传一则新闻,“在K1063次列车即兰考至郑州段的火车上,一群大妈在火车上情不自禁地飙起了广场舞。”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前不久,一群大妈在法国卢浮宫门口跳广场舞。
在艺术圣殿前跳广场舞,我们的民间艺术从此走向世界,这太令人骄傲了,只是老外能欣赏的了吗?
再过不了多久,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来临了,想必学生家长和大妈的矛盾又会再次凸显,当然,这也再次敲响了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健身的警钟。
大妈之所以无处不在,无非就是场地不够,另外,广场同时又是个公共场所,也不应该让广场舞大妈全部占据。这些都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性,并非一味禁止,对于跳广场舞的区域、可容纳的人数、时间、音响的音量等方面都要有规定。
目前,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,基本都只是单纯考虑绿化、停车位、公共健身器材等,往往与经济水平相对应的文化基础设施却被忽略了。
当然,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,仅靠公共设施及场地是远远不够的,虽然,老年人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,但精神生活是相对缺失的,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,他们的闲暇生活是比较多的,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填充,自然就会感到生活空虚。
在对广场舞大妈的采访中,有相当一部分大妈是单身或子女长期在异地工作、生活。她们从孩子念大学起,就开始习惯了孤独寂寞,由于长期对子女的思念,自然就感觉精神缺乏慰藉,当然,她们比谁都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,自己要如何活着,于是,她们在广场舞的队伍中,“抱团取暖”。
最后一位采访人黄阿姨这样说,“到了我们这年纪,就越希望子女在身边,可偏偏自身条件有限,孩子必须要送出去。我们也是人,哪有不寂寞的,可是又能怎样,不跳舞?若不跳舞,我们又该干嘛去……”